开云(中国版权) - kaiyun官方服务平台

欢迎访问开云(中国版权) - kaiyun官方服务平台
13512335678
18660950111

烟台日报电子报刊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2-24   点击数:

  汽车智能座舱能精确识别用户语音和手势指令,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技术在无人矿山和无人港口落地应用……国产汽车正在加速“进化”,炫酷功能背后是硬核科技支撑。记者带大家走近智能网联汽车,了解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底盘等技术如何进入应用场景,看国产汽车如何重塑未来出行图景。

  “导航到公司”,司机坐进汽车驾驶位,语音瞬间激活智能座舱系统。行驶途中,司机有些疲惫,车内摄像头识别到他眨眼,系统会立刻调低空调温度,并播放他最喜欢的音乐,以缓解疲劳。快到一家咖啡店时,系统通过手势识别到他想喝咖啡后,主动询问:“是否需要为您预订一杯拿铁?”司机给出肯定答复后,系统迅速完成下单,并导航到店取餐。

  郭钢(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座舱分会主任委员):智能座舱涉及汽车、人机交互、信息通信、人工Kaiyun官方网站 Kaiyun官方登录智能等多领域技术,其技术架构可划分为“三横三纵”。“三横”是指人机交互技术、系统与零部件关键技术和基础支撑关键技术。“三纵”是指支撑智能座舱发展的车舱平台、云平台和扩展设备。其中,人机交互技术中的多模态交互技术,涵盖了语音识别、手势识别、眼动追踪、环境感知等技术。

  清晨,司机驾驶着一款国产汽车,开启一场郊区旅行。挡风玻璃上投射出清晰的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界面。车速、导航箭头和车道标识悬浮在前方两米处,与路面完美融合。

  郭钢:从机械仪表盘到电子仪表盘,再到全液晶仪表盘、HUD(抬头显示),国产车载显示技术如今已经走向AR-HUD。在国产智能汽车中,AR-HUD技术已经得到应用,尤其是在高端智能车型上。其投影范围覆盖驾驶员的视野,并能显示动态导航路径、碰撞安全警示等多种信息。未来,车载显示技术将朝着智能化、沉浸式和安全性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

  一辆国产电动轿车压过地面上的定位标识,车身稳稳停在画着醒目线圈的无线充电位上。“开始充电。”车主发出指令。车载系统立即响应,中控屏幕亮起,显示正在与地下的充电板建立连接。一圈淡蓝色的光晕从车位边缘泛起,屏幕自动显示着充电状态。

  邓钧君(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研究员):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扩大,不少车主都在畅想这样的场景:电动汽车能像手机一样,摆脱笨重的充电线束缚,停好后就能开始充电。这样的场景正在变为现实。实现这一场景的无线充电技术,基于电磁感应或磁共振原理,通过地面充电板内的发射线圈产生交变磁场,车辆底盘的接收线圈在磁场中感应出电流,将电能传输至电池。这一过程无需物理连接,充电板与车辆自动对齐,能量即可高效传递,配合智能控制系统和散热装置,确保充电安全、稳定。

  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系统接管日常通勤。智能系统通过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与摄像头等,精准感知周围环境与行人动态。突然,前方出现一处施工区域。“正在自动避让”,座舱发出提示的同时,车身已自动向左偏转。驶入地库,中控屏跳出3D立体车位图。方向盘自主旋转,轮胎精准压过地上的标识,后视镜距水泥柱保持在10厘米,停稳后,后视镜缓缓自动折叠。

  曹东璞(清华大学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的底层技术架构,以车脑和云脑为核心组成。车脑作为车辆内部的计算中心,集成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配备了强大的硬件计算平台,用以支持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和行为决策等关键功能。云脑则负责提供智能网联的后端支持,通过云脑的Kaiyun官方网站 Kaiyun官方登录高效算力和智能调度,车辆能够在更广泛的场景中进行协同学习和决策优化。自动驾驶技术的产业应用,正在经历从封闭场景到复杂开放场景的迭代过程。

  不久前,在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小鹏汇天带来的“陆地航母”吸引了众多关注。

  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是一款将飞行器“藏”在后备箱的电动车,由陆行体和飞行体两部分组成。陆行体又被称作陆行“母舰”,采用三轴六轮设计,具备较好的承载能力和越野能力;飞行体则采用六旋翼双涵道的构型,机臂和桨叶均可折叠,机身主体结构和桨叶采用碳纤维材料,兼顾高强度和轻量化,同时还支持手动和自动两种驾驶模式。

  “该飞行汽车结合了传统汽车和飞行器的特性,用户通过智能手机或智能钥匙实现陆行体和飞行体的自动分离和结合。”中国电信研究院天翼智库产业研究专家宋李民表示,这表明中国在自动驾驶和飞行控制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保障。

  2024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中国首份飞行汽车研究《飞行汽车发展白皮书1.0》提出,从2025年起,飞行汽车将迈入商业化启航的1.0阶段;预计到2035年左右,智能eVTOL飞行汽车规模化应用加速,成为低空交通出行的主要运载工具;预计到2050年左右,陆空两栖飞行汽车将实现大众化应用。

  在水下能实现连续航行,且具有较强的行驶稳定性……既能越野,又能“游泳”,最近发布的一款国产车捷途纵横G900,让人看到水陆两栖功能走向日常驾驶的可能。

  “纵横G900将车辆工程与船舶工程进行了跨界融合。”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捷途品牌事业部总经理代立宏表示,通过6轴陀螺仪智能助浮,整车的航行姿态保持平稳。

  纵横G900的纵横两栖黄金增程CEM-O系统配备了800伏航行推进器,使得车辆能够在水中航行。同时,车辆还搭载了矢量四电机,为水陆两栖行驶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支持,最大4.5节航速,最长航行时间40分钟。为了实现水陆无缝切换,纵横G900采用了纵横方舟技术。

Copyright © kaiyun通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004841号
首页
产品
电话
Copyright © kaiyun通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004841号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